關于印發《非金屬礦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通知 |
|||
來源: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 | 發布時間:2021年12月30日|||
摘要:
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近日發布《非金屬礦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 |
|||
------------------------------------------------------- 非金屬礦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 非金屬礦產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及國際競爭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作用,擔當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任?!笆濉逼陂g,我國非金屬礦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創新、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一)取得的主要成績 “十三五”期間,石墨、螢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列入戰略性礦產目錄中。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石墨和螢石查明資源量有所增長,晶質石墨查明資源儲量近4.4億噸,比2016年增長62%;普通螢石查明資源儲量折算為氟化鈣2.22億噸,比2016年增長8.56%。其他主要非金屬礦種查明資源儲量也保持較好的增長。 表1 2016、2019年我國主要非金屬礦產查明資源量 以上主要礦種及其它非金屬礦資源探明儲量的增長,保證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已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種類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 “十三五”期間,主要非金屬礦產品產量均有增加,部分礦產品產量有所減少。(表2)。 表2 “十三五”期間主要非金屬礦產品產量及增長率 “十三五”期間,全行業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不斷提升安全環保意識,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行業主營業務收入保持增長。主營業務收入從2016年的6400億元,到2020年達到9000億元;利潤從2016年410億元,到2020年600億元。深加工產品和礦物功能材料產品產量和銷量收入有較大幅度提升,行業經濟效益呈現量質齊升的發展勢頭。 “十三五”期間,我國重點非金屬礦種逐步形成以資源集聚地為主的生產片區的產業分布。石墨已形成黑龍江雞西、黑龍江蘿北、山東平度、內蒙古興和、湖南郴州、吉林磐石六大主要生產片區;螢石主要生產片區集中分布在浙江麗水、江西上饒、福建南平、內蒙古烏蘭察布、湖南郴州、河南信陽等螢石資源豐富的地區;硅質原料生產已形成安徽鳳陽、廣東河源、山東沂南、內蒙古通遼、海南文昌和廣西北海等產區;重晶石生產主要集中在貴州銅仁、貴州天柱、廣西永福、湖北長陽等;硅藻土生產主要集中在吉林白山、浙江嵊州等;硅灰石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西新余、吉林梨樹、遼寧法庫等;碳酸鈣生產主要集中在廣西賀州、河南南陽、四川雅安、廣東連州等;高嶺土生產主要集中在廣東茂名、廣西北海等;膨潤土生產主要集中在遼寧建平、內蒙古寧城等;凹凸棒石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蘇盱眙、安徽明光、甘肅臨澤。 資源集聚地為主的產業布局有利資源集群集約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有利于發揮區域優勢,打造產業鏈;有利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十三五”期間,我國非金屬礦采選業的產量和產值呈下降趨勢,深加工及礦物材料產量和產值快速增長。產業集群發展加快,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黑龍江雞西石墨、吉林臨江硅藻土、河南信陽珍珠巖、江西新余硅灰石、湖北通城及湖南平江云母、安徽明光凹凸棒石、湖南湘潭海泡石、四川雅安、廣西賀州、河南南召等碳酸鈣資源優勢地區先后建立一批非金屬礦產業園區(集群區),目前全國非金屬礦產業聚集地已達近100個。部分產業集群區設立園區管理委員會,制定管理辦法、建設技術中心、給予扶持政策、組建投資平臺、統一招商引資,積極實施“生產集約、服務共享、扶優扶強、規模發展”的產業發展方式,極大地促進了產業發展和企業進步。 在“農村農業、生物醫藥、環境治理、新能源、電子信息、綠色建材”等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牽引下,礦物功能填料、環保助劑材料、土壤改良劑、多功能礦物肥料、電池負極材料、高性能電子封裝材料等非金屬礦深加工及礦物功能材料產品不斷開發和生產應用。據統計主要非金屬礦種的深加工產品產值比例已接近60%。 非金屬礦及其功能材料獲得資本市場青睞,愈來愈多的企業積極謀劃實施登陸資本市場?!笆濉逼陂g,江蘇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成功上市,金石資源股份公司、太平洋石英股份公司等成功主板上市。安徽壹石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龍巖高嶺土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行業骨干企業已完成上市輔導,即將上市。企業上市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構建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 “十三五”期間,非金屬礦行業科技創新成果日益涌現、創新平臺不斷增加、創新隊伍不斷壯大、創新成效日益顯著,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非金屬礦產業的發展,科技創新已成為推進非金屬礦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2018年,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設立的“非金屬礦科學技術獎”列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社會力量設獎名單(獎勵辦編號0301)。2018-2020三個年度非金屬礦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黏土礦物埃洛石的生物醫學應用基礎研究》等50項獲獎成果。 《基于濕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用石墨和石墨烯材料》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工業和信息化部“非金屬礦物材料研發、應用、檢測、標準化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業強基項目,科技部“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重點研發計劃一一節能環保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研發”項目,自然資源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組織開展的一批非金屬礦先進適用技術、重點非金屬礦基礎研究、工業技術與裝備開發項目,極大的引領和推動了行業的科技創新工作。 非金屬礦重點產區和骨干企業加強了技術創新中心平臺建設工作。陜西省非金屬礦技術研究工程中心、浙江省非金屬礦技術研究工程中心、湖南省海泡石資源高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豫南非金屬礦研究所、非金屬礦行業四川億欣碳酸鈣、貢嘎雪新材料、龍巖高嶺土、大連環球硅灰石、內蒙古超牌煤系高嶺巖綜合利用企業技術中心等一大批省市及行業協會技術中心的建設,較好地完善了行業及企業的科技創新條件。 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組織開展行業科技成果鑒定和成果轉化工作,提高了產學研用系統創新能力?!陡咂焚|人工合成云母晶體材料》、《鉀長石制備含鉀肥料的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等部分技術成果研發與產業化水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組織制定發布《水性涂料用硅酸鎂鋁》等一批團體標準。 組織開展了無尾礦深加工技術、石墨短流程浮選技術、干法粉碎及提純技術、基于晶體化學晶體物理的環境礦物新材料研究,硅酸鹽礦物制備多孔材料等新技術、新工藝研究;開發出高性能礦物功能填料、環保助劑材料、土壤改良劑、多功能礦物肥料等新材料新產品;成功研制非金屬礦物微波解離納米化技術裝備、大型超細粉碎精細分級及改性成套生產線、大尺寸超導磁選機、石墨低溫煅燒純化設備、高精度粒形系統分析儀等新儀器、新設備。 “十三五”期間,由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組織起草,自然資源部發布并實施《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標準。兩批次全國共有1254家礦山企業被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非金屬礦472家,占38.0%。 加強《螢石行業準入條件》、《石墨行業準入條件》的執行、認定工作。《石墨行業規范條件》已于2020年6月24日由工信部正式發布并于同日起開始執行。 開展“三率”指標制訂研究工作。完成了包括石膏、硅灰石、膨潤土、硅藻土、石棉、滑石、菱鎂礦、硅質原料、巖石礦產等重要非金屬礦產的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最低“三率”指標要求研究制定工作。 開展了以“裝備制造”與“產品生產”兩個重點方面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行業共有8家企業獲得國家或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稱號,推動了非金屬礦行業的智能制造工作的深入開展。 “十三五”期間,非金屬礦行業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緊緊抓住我國經濟發展正在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研究起草《關于促進非金屬礦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工作目標、基本原則和保障措施;組織編制《2021-2035非金屬礦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分階段對非礦技術發展需求、發展重點、重大項目和示范工程進行梳理和明確,進一步增強行業科技創新的引導性、針對性和目標性;組織制定《非金屬礦行業新一代技術裝備創新研發行動方案》,提出新一代非金屬礦技術裝備創新研發攻關的目標和任務。非金屬礦行業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創新能力、保障關鍵材料安全供給、加快電子信息、環境治理等礦物功能材料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我國非金屬礦行業正在邁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二)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非金屬礦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整體處于價值鏈低端,邁向中高端發展剛起步;綠色礦山、綠色制造體系覆蓋面小,產業低碳綠色發展有待加強;礦物功能材料產業規模小,行業轉型和產品升級尚未根本改觀;產學研用系統創新能力薄弱,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不足;行業轉型升級發展動力不足,需加大財政專項、融資、稅收等政策扶持;運行統計制度不完整,管理協調需加強等。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我國已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持續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 非金屬礦行業“十三五”期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創新、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已成為世界非金屬礦生產消費大國。但是,行業發展面臨著基礎工業低端原輔料產能過剩,滿足生產消費升級的高性能原輔材料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求的礦物功能材料短缺,長期積累的產業結構性矛盾有待繼續化解,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進入關鍵時期。 “十四五”期間,我國非金屬礦產品需求處于“傳統領域提質增量、新興領域加快拓展、需求與供給有效促進”的需求增長機遇期。日化、造紙、涂料、冶金、橡塑等傳統基礎工業領域產業升級對高性能非金屬礦原輔材料的需求將有較大增長;農業農村、環境治理、新能源、電子信息、功能填料等新興領域對礦物功能材料的需求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將是非金屬礦行業新的增長極;國防軍工、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領域對高性能礦物功能材料的需求,將隨著技術創新的突破引發較大的需求潛力。 專欄一 主要非金屬礦(產品)表觀消費量預測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確立新發展理念,圍繞“宜業尚品、造福人類”的發展新目標,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水平,加大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在“農業農村、鄉村振興、新能源、電子信息、環境治理、國防軍工”等領域的生產與應用,加快構建行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和重點領域的非礦材料供應安全提供保障。力爭實現我國由非金屬礦大國向非金屬礦強國的轉變。 (二)基本原則 按照“市場需求牽引、重視基礎研究、把握共性關健、重構研發平臺、完善創新機制”的要求,完善“針對性、持續性、有效性”科技創新服務的體制和機制,進一步增強企業為主體、政府與協會共同發力、科研院所深度參與、財政金融配合支撐的行業集約式“自立自強、自主創新”的科技創新能力。 促進產業規模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推動上下游產業間協同發展;落實產業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的同步發展;推進以市場化為手段,資源、資本為紐帶的產業整合重組,促進產業高級化發展。 推動非金屬礦產業的綠色轉型、低碳發展。加快綠色礦山、綠色制造體系完善和實施工作,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加強產業整合,優化要素配置,推進資源的集群化、集約化、規?;?、高端化開發。積極構建“資源循環、產業集群、生產集約、產業成鏈、服務配套、規模效益”的發展新業態。 (三)發展目標 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的非金屬礦工業體系,躋身世界非金屬礦工業強國。產業規模效益顯著,行業全面協調發展;國際國內開發并舉,資源安全保障有力;產業布局合理,產品結構先進;產學研用創新鏈完善,原創性科技創新驅動強勁;關鍵技術裝備材料自主供給,供應鏈安全可靠;行業綠色、低碳、數字、智能化水平一流;標準化體系健全,質量品牌突出;支撐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突出,成為國家重要支柱產業。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非金屬礦產業整體效益逐年提升,產業集群集約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以優勢礦種綜合開發的產業集團(園區)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為產業發展中堅力量。建設30個主營業務收入超5億元、200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億元的規模效益好、示范作用強、產業特色鮮明的國家級非金屬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成為支撐我國非金屬礦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行業總產值力爭達到1.2萬億元,我國邁入世界非金屬礦工業強國行列。 —供給水平明顯提高。各類非金屬礦的產品種類更加豐富,品質明顯提升,產品的質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體系基本完善并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遴選培育100個生產制造示范項目和20個供應鏈示范平臺,石墨、螢石、重晶石、石英等戰略性非金屬礦產品的供應保障安全可靠。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積極探索設立產業創新發展基金,行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5%;實施《產業發展技術路線圖》,創建一批區域性、園區式技術創新平臺,攻克50項以上數字化先進開采、短流程智能選礦、保護礦物結構特殊加工、在線監測與檢測系統等技術與裝備,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互聯網+協同制造”取得明顯成效。 —質量品牌建設成效顯著。進一步健全企業質量品牌管理體系。加強全面質量管理,主要非金屬礦產品質量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深度開展品牌培育,產品的品牌附加值、市場影響力和應用領域認可度不斷提高,適應市場需要的品牌體系基本建立。 —低碳綠色發展更加深入。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施《非金屬礦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到2025年,清潔能源使用量提高50%,減少生產過程碳排放30%,節能降耗減排用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產業值占比10%,確保2030年非金屬礦行業實現碳達峰,碳排放總量同比2020年減少80%。全面推進非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實現“三率”指標達標,進一步深化行業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及綠色產業鏈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四)重點任務和重點工程 1.重點任務 結合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實施等契機,加大對未來可能出現保障危機的石墨、螢石、石英、云母等戰略性及短缺非金屬礦資源的勘探力度。加大對大型及超大型優勢非金屬礦資源的勘探勘查力度。提升我國非金屬礦產業持續發展的優質資源保障程度。 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以特色產業集群及產業園區為載體,推進建設國家非金屬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積極培育一批資源配置能力強、技術引領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強的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積極引導中小型企業向“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支持產業鏈上下游和相關領域的技術聯盟、采購聯盟、生產聯盟等建設。 著重開發面向“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農業農村、增材制造、綠色建材”等重點領域及新興產業的礦物功能材料及相關產品,全面優化非金屬礦產品供給結構。重點保證涉及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國防安全、國計民生等重要領域的非金屬礦物基礎原輔料及礦物功能材料供應。 專欄2:重點發展礦物功能材料 推進行業“研究開發、技術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評估”等產業創新支撐平臺建設,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系統化服務能力。提升礦物材料認證評估及檢驗檢測能力,推進建立重點礦種資源數據庫、產品數據庫及專利數據庫等,為企業提供創新資源和產業數據的開放共享服務。重點支持具有較好基礎、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向制造服務型企業發展。 按照《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DZ/T 0312-2018)有關要求,加快推進各類非金屬礦山的綠色建設工作。鼓勵地方政府建立“先征后退”的綠色礦山發展基金,全面支撐綠色礦山發展。引入機器代人、智慧礦山等先進理念,研發推廣數字礦山建模、開采工藝優化、智能設備選礦、減排除塵降噪、復綠復墾等重點技術。支持和引導符合政策條件的礦山,向工業遺址公園、地質公園(博物館)、工業類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轉型。 加快實施非金屬礦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將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等作為約束性指標列入考核目標。編制行業“碳減排”、“碳達峰”監測、評價、統計、考核管理辦法,出臺《綠色低碳技術產業目錄》,禁止高排放高能耗產業項目建設,鼓勵企業應用高效節能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通過技術管理手段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組織制定和實施品牌培育計劃和評價體系,依托產業集群、國家非金屬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示范基地與示范企業等的建設工作,實施行業品牌提升計劃。通過組織行業大會、產品展示博覽會、科技與市場交流會等活動,為企業搭建展示平臺,積極利用新媒體等傳播渠道,加強品牌宣傳和推廣。 以非金屬礦精細化、功能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為導向,加快“環境治理、綠色建材、高品質工業原輔料、增材制造”等領域用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標準體系建設和產品標準制定。積極推進石墨、螢石、滑石、黏土等國家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提高我國非礦產品在國際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中話語權。 以優勢資源、關鍵領域、骨干企業為重點,積極構建覆蓋全球的非金屬礦資源及產品供給體系。加強與優勢非金屬礦產區的資源開發國際合作,圍繞國際化發展戰略,大力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質非金屬礦產資源,扶持資源勘查企業、礦產開發企業、下游深加工企業等“協同出海”。加大對優勢礦產國家和地區的標準、認證、檢驗、貿易、生產等制度研究。 2.重點工程 按照非金屬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的要求,選擇和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和產業園區,開展國家非金屬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示范基地、示范企業的示范工程建設。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聯動,推動多領域要素資源支持非金屬礦產業發展,推進示范工程建設。 加快建立非金屬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評價體系和管理辦法,行業“碳減排”、“碳達峰”監測、評價、統計、考核管理辦法,建立“產業運行、監測、統計、評價”大數據平臺和評價中心。定期發布產業的信息資訊,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加快提升非金屬礦產業制造水平。出臺和實施《非金屬礦產品綠色生產規范》《非金屬礦生產智能制造標準規范》等管理辦法,擴大“綠色生產企業”、“智能制造示范企業”的試點示范范圍,提高行業綠色加工智能制造的生產水平,促進產業發展的現代化。 加快企業技術職業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積極探索相關職業技術學院等社會力量合作建設“非金屬礦行業職業技術培訓平臺”,填補行業的職業教育空白。完善培訓教材、學業考核評價、技能等級鑒定、等級證書使用、創新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實效等工作。培養一批適應新時期非金屬礦產業的企業管理、生產操作、性能檢測、應用評價、設備維護的高技能職業人才。 實施“全面發展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牽引,重點突破導向,把握共性關鍵,集聚創新資源,創新研發機制”的要求,針對行業科技創新的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性工藝技術裝備及材料需求,定期發布《重點非金屬礦技術裝備與材料研發項目指南》,提高行業科技創新的引導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專欄3:重點研發技術裝備與材料 規劃是在新時期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基礎上經過集思廣益制定的,對“十四五”非金屬礦行業邁入高質量發展具有指導和引領作用。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信息溝通、工作協調、效果評價、重點任務和重點工程等重點工作的實施落地。發揮規劃對發展的引領作用。 加大國家有關部門對資源整合、融資上市、財政稅收、兼并重組、技術創新、試點示范、人才培養、重點工程項目、新材料(產品)等的投融資和稅收等政策支持,優化高質量發展環境和條件。 完善運行監測網絡和指標體系,提高行業運行監測水平,定期發布運行信息,及時協調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完善行業準入規范條件,規范企業從業行為。注重發揮行業協會在加強行業管理、推動社會責任建設、改進完善行業事中事后監管的作用。 積極推動非金屬礦行業資本平臺建設,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資源整合、企業重組、產業升級、公司治理、產業鏈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加強產業與資本市場的互動交流與戰略合作,有針對性的開展企業上市輔導、人員培訓;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的上市企業,提高產業的資本化水平和促進企業市場化、規范化高質量發展。 |
|||
|
版權與免責聲明: 本網站注明“來源:中國建材信息總網”的文本、圖片、LOGO、創意等版權歸屬中國建材信息總網,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建材信息總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無意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與本網聯系,本網經核實后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