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壽:顯示關鍵材料產業呈現“四個特征、三個范式” |
|||
來源:谷月 中國電子報 |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26日|||
摘要: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顯示關鍵材料產業呈現“四個特征、三個范式” |
|||
11月20日~21日,2020世界顯示產業大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大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出席大會并發表演講。彭壽指出,顯示關鍵材料是顯示產業不可或缺的支撐性、導引性材料。提升我國顯示關鍵材料創新發展水平,對于構建我國現代經濟產業體系影響深遠。 關鍵材料既是“熱點”又是“痛點” 新一代信息顯示與5G通訊、集成電路、海量存儲、新型顯示、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等深度融合,賦能智慧城市、移動互聯、數字經濟等。信息顯示產業將加速我國進入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時代。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的調整,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顯示產業大國。我國顯示產業從“缺芯少屏”邁向“中國制造”,從日韓市場主導逐漸向中國市場傾斜。目前,我國已投產的面板線達45條,后續還有19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產業和4條AMOLED面板產線陸續投產,總投資約為1.3萬億元。 從顯示產業中端來講,中國已經成為最大、最重要的集聚地,終端產品產量全球占比超70%,“全球最大的終端消費市場”強化終端產業優勢。此外,產業發展“集聚”態勢顯現,目前,中國已形成合肥、南京、武漢、成渝、深圳等區域特色化、高度集中化產業集群。 彭壽表示,從市場需求端到應用端再到全產業鏈,我們已經實現了多個第一,很多新星企業冉冉升起,如京東方、維信諾這樣的頭部企業正不斷產生。不過,我國顯示產業雖然已實現快速發展,但顯示關鍵材料本土供給有待提升,距離顯示強國仍有差距。目前,我國新型顯示上游材料本土化率為48%,關鍵設備本土化率不足10%。 中國工程院梳理了我國高度依賴進口的材料。如半導體材料中的大尺寸硅材料、大尺寸碳化硅單晶、SOI、高飽和度光刻膠、高性能靶材、電子特種氣體、濕電子化學品、氮化鎵單晶襯底、化學機械拋光(CMP)材料、封裝基板、高密度陶瓷材料等 。以及顯示材料中的OLED發光材料、高世代玻璃基板、精細金屬掩模板(FMM)、光顯示材料柔性PI膜、偏光片、高性能水汽阻隔膜、異方性導電膠膜(ACF)、特種光學聚酯(PET)、OCA光學膠、微球、抗指紋涂層(AFC)涂料等。 顯示關鍵材料已成為國際競爭“熱點”,也成為我國顯示產業發展“痛點”,加速顯示關鍵材料的創新發展迫在眉睫。 彭壽表示,今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兩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加強顯示關鍵材料核心技術攻關,確保我國產業鏈安全。此次,中國工程院再次做了重大戰略咨詢研究項目,并發布了《面向 2035 的新材料強國戰略研究》,其中,明確面向 2035 的新材料產業四大戰略需求領域:運載工具、能源動力、信息顯示、生命健康。《研究》指出,信息顯示材料將引領數字產業變革。 “顯示關鍵材料是顯示產業不可或缺的支撐性、導引性材料。提升我國顯示關鍵材料創新發展水平,對于構建我國現代經濟產業體系影響深遠。”彭壽強調。 材料進步支撐了顯示產業變革 顯示技術與器件經歷了剛性顯示、柔性顯示、硅基微顯示到激光/量子點顯示的演變。一代顯示材料決定一代顯示器件,顯示材料的進步支撐了顯示產業變革。 彭壽介紹說,顯示關鍵材料主要包括:液晶材料、顯示玻璃、OLED發光材料、氮化鎵發光材料、激光/量子點材料等。 從液晶材料方面來看,由于TFT-LCD技術在未來十年仍是市場主流,所以液晶材料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為核心材料。從2016到2019年,中國大陸的需求量年均復合增速超過32%,每條8.5代面板線年需50噸液晶材料。“如今,中國混合液晶本土化率約為40%,未來,這一比例將不斷提升。”彭壽表示,“隨著國家產業政策不斷扶持、LCD面板產能轉移,以及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液晶材料的技術與市場重要性將更加突出。” 從顯示玻璃方面來看,顯示玻璃是信息顯示產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戰略材料,玻璃之于顯示產業的意義相當于硅晶圓之于半導體產業。 彭壽介紹說,顯示玻璃主要包括TFT液晶玻璃、超薄觸控玻璃、柔性可折疊玻璃等。其中,8.5代及以上的TFT液晶玻璃已成為市場主流。到2019年末,中國在建及建成的高世代TFT液晶面板生產線共21條,占全球產能60%以上。2020年,我國年需高世代玻璃基板3.2億平方米。超薄觸控玻璃則推動了顯示終端的薄型化發展。2018年,中國工業化量產了厚度為0.12mm,世界最薄的超薄觸控玻璃,為研發柔性顯示奠定技術基礎。目前,中國超薄觸控玻璃占全球85%以上市場份額。預計2021年,超薄觸控玻璃需求量將達1.1億平方米。此外,柔性蓋板材料是影響柔性顯示器件發展的核心,而超薄的柔性玻璃正是被業內最為看好的材料之一。2020年8月13日,我國開發出國際領先的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據悉,蘋果正加緊研發全新柔性玻璃可折疊iPhone。 從OLED發光材料方面來看,OLED發光材料是有機材料的核心,包括小分子材料與高分子材料。“目前,中國OLED材料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主要以生產中間體和粗單體材料為主,而單體材料由于專利及技術(升華提純)門檻限制,尚未實現量產。” 彭壽感慨道。 從氮化鎵發光材料方面來看,以Micro LED為代表的硅基微顯示憑借高響應速度和像素密度成為VR/AR最佳選擇。“5G+AI”將推動頭戴式智能設備大規模落地,極大程度帶動氮化鎵材料增長。 從激光/量子點材料方面來看,激光顯示/量子點電致發光是下一代顯示技術最有利的競爭者,兩者的色域覆蓋范圍可達到自然界色彩的70%以上,是液晶顯示(33%左右)的兩倍多。其中,量子點顯示色域從目前的75%左右提高到最高130%NTSC。如今,量子點顯示材料已成功列入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國家重點專項,我國在該領域處于領先。 “電子顯示行業是變化最大、迭代最快的行業,在一代一代的潮流變化中,大家要積極擁抱變化,緊跟時代步伐。”彭壽表示。 材料產業呈現“四個特征、三個范式” 顯示材料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呈現出產品多元、產業集中、高速迭代等顯著特點。彭壽認為,在新業態、新產品、新技術的驅動下,顯示材料產業發展將呈現出“四個特征、三個范式”發展趨勢。 “四個特征”分別是薄型化、高純化、復合化、大尺寸化。 薄型化指的是,顯示器件的薄型化永無止境,從可折疊、可卷曲向著極輕形態發展;柔性玻璃則向30微米一次成型、高韌性發展;量子點膜、偏光片等材料均向100微米以下發展。顯示材料的薄型化將極大推動顯示器件與應用場景的多元化。 高純化指的是,顯示器件對比度、廣色域、低功耗、高亮度、深黑場等性能提升不斷加速。關鍵材料的高純化制備十分重要。例如,OLED發光材料純度的提升可實現顯示高色域、高輝度、低功耗等;激光晶體要求氧化物的純度要大于99.999%,從而提升準直性、單色性和相干性。 納米化指的是,材料的納米級發展使其磁、光、電、熱等性能不斷提升,為顯示技術發展提供更多可能。例如,量子點三個維度尺寸均在納米級,穩定直徑為2~10 納米,不同粒徑發光特性不同;新型石墨烯氮化鎵材料,外延層厚度為100納米。 復合化指的是,材料性能和功能的復合。多組分材料復合摻雜,獲得高性能材料,而材料功能復合則是各基體組元重構、協同、強化。例如,5G基站、手機用高分子材料要求具備低介電損耗、 高熱穩定性、耐化學侵蝕、耐候性等;顯示醫療玻璃材料具備顯示功能且支持復雜的蛋白質分析等。“隨著人機交互、人感體驗等需求的不斷提升,顛覆性技術群體涌現,材料性能、材料功能復合化發展趨勢不斷凸顯。”彭壽說。 “三個范式”則包括數字驅動、智能升級、綠色發展。 數字驅動指的是,我國進入數字化時代后,材料科學的未來依賴數據驅動、算法主導,材料研發周期將縮短一半、研發成本將降低一半。數字化時代“四高”特征,即高技術特性、高滲透特性、高融合特性、高增長特性,要把數字計算變成真正信息化發展中的另一個發展高地。 智能升級指的是,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新興技術推動產業發展實現“從智能單元到智能工廠再到互聯工廠”的革命化轉變。即以智能傳感器、工業機器人、工業AR為主體的車間級智能生產單元,向運營技術(OT)、信息技術(IT)、制造技術(IE)深度融合的流程化智能制造平臺,再向云(云互聯網平臺)、企(工廠互聯網平臺)、端(邊緣計算節點)互聯的智慧云平臺的轉變。“真正把智能工廠變成IT(智)+OT(能)+IE(制造)。全方位的智能工廠一方面開拓了信息顯示發展空間和場景,另一方面也使我們國家的工業真正更現代化、直觀化。”彭壽說。 綠色發展指的是,工廠從材料采購、制造、運輸,到銷售、消費、物流,最后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形成供應端、物流端、數據端、消費端的綠色閉環。其中,綠色回收環節既是綠色生命周期的終點,也是起點,非常重要。彭壽舉例說,原材料廢棄物回收,如玻璃材料均可回收,實現循環應用;生產排放物回收,如二氧化碳捕收,可發展富碳農業、化工行業;材料本體回收,如ITO靶材,重新加工成為新的高精度靶材。彭壽強調,我們國家必須以綠色發展為主線,實現智能化、數字化、高端化、綠色化的融合發展。 |
|||
|
版權與免責聲明: 本網站注明“來源:中國建材信息總網”的文本、圖片、LOGO、創意等版權歸屬中國建材信息總網,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建材信息總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無意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與本網聯系,本網經核實后可立即將其撤除。 |